“(周)战士皆奋命争先,贼(北汉)军大败。”
其实北汉军还有一路援军,就是坐镇西路的杨衮的数万契丹骑兵。现在周军已经杀红了眼,杨衮当然不会陪刘崇下葬,直接拐了马头,溜之大吉。
契丹人见死不救,刘崇气得浑身颤抖。老皇帝手举红旗,四处收拢败兵,可北汉兵像鸭子一样到处被周军追杀,谁还顾得上那个老头子。刘崇没办法,只好带着好容易收回来的一万多败兵,“阻涧而阵”,利用险要地势企图死守,但却把自己置于死地。
当天傍晚,周河阳节度使刘词带来的援军赶到巴公原,稍事休整后,与周军主力在第二天向刘崇残部发起总攻。一万多北汉军挤在狭小的山涧谷地里,活动空间有限,几乎是等着周军屠杀,那柴荣就不会客气了。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役,“北汉兵又败”。刘崇像惊弓之鸟一样狼狈逃出山涧,却丢下了弟兄们的尸体无数,大量军资器械无数,牛马驴猪无数,“僵尸弃甲填满山谷。所获辎重、兵器、驼马、伪乘舆器服等不可胜纪”。周军大获全胜,只是跑了刘崇。
刘皇帝此时已经换上粗布衣服,戴上斗笠,扮成百姓,骑着契丹皇帝送给他的黄骝马,带着一百多亲卫骑兵,连夜逃回太原。但由于天太黑,结果却迷了路。刘崇让当地村民给他带路,结果村民带错了路,带着刘崇朝西边的晋州方向逃窜。跑了一百多里路,刘崇才发现方向不对,杀了村民,改道向北,勉强才逃回太原城。大难不死的刘崇为了感谢这位救他一命的马大爷,封黄骝马为“自在将军”,享受三品俸禄。刘崇想不到为北汉存亡立功的竟然是一匹马,历史实在过于讽刺。
“乳臭未干”的柴荣赢得了这场高平之战的最终胜利。《旧五代史》的史官们对他们曾经侍奉过的皇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是日,危急之势顷刻莫保,赖帝英武果敢,亲临寇敌,不然则社稷几若缀旒矣。”一个“赖”字,说明这次震惊天下的高平之战,首功是柴荣,而不是其他什么人。
高平之战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在黑暗中沉睡近百年的历史。世人这才知道郭威有个养子叫柴荣,在高平大战教训了不可一世的北汉老皇帝刘崇,一战成名天下知。
其实这场高平之战,更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柴荣打出了自己的威名,而是彻底击碎了北汉政权南下吞并中原的野心。终北汉存在之世,再也不敢主动发动对中原政权的战争,不过困兽死守而已。柴荣打怕了当时天下战斗力最为顽强凶悍的北汉人,可以无北顾之忧地开启带有明显柴荣标签的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欧阳修虽然有时经常胡言乱语,但他也不得不承认高平之战对于统一的重要性——“世宗取淮南,定三关,威武之振自高平始。”
在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后,柴荣有些被胜利冲昏头脑,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准备趁热打铁,进围太原,一举消灭刘崇。虽然将领们都反对这次冒险之旅,但柴荣有些无赖似的要求将领们必须执行他的命令。
柴荣大胜高平之后立刻向北进军,实际犯了兵家最忌的疲劳行军,等到各路周军云集太原城下,胜利之师已成疲惫之师。虽然周军各部陆续攻克北汉州郡,但太原城始终拿不下来,刘崇希望自己至少能守住太原,将来再逆转翻盘。
刘崇的梦想最终还是实现了,周军被迫灰溜溜地离开河东。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周军是上承梁唐晋汉的旧式军队,偷奸耍滑已成习惯,到了太原城下,丘八爷们开始四处抄掠百姓,彻底得罪了河东百姓,周军粮食接济成了问题。
二、数十万周军在太原城下游手好闲,几乎成了官方土匪。好在柴荣及时做出了调整,下诏安慰河东百姓,放宽河东百姓的缴税期限,并严禁周军抢劫,河东民心稍稍安定。不过河东本就地瘠民贫,即使所有河东百姓倾囊相助,周军也得之甚微。
三、契丹人不会允许北汉灭亡,出兵在代州一带袭扰周军,并成功地击杀了周朝大将史彦超,周军为之夺气。
四、天公不作美,连旬大雨,周军在雨中被泡成了方便面,并且发生大规模疫情,军情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