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当作“性”乐是由声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对事物的感受因此
声:当作“性”。乐,是由声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对事物的感受。因此,有感而产生悲哀之心的,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低沉;有感而产生快乐之心的,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徐缓;有感而产生喜悦之心的,发出的声音就昂扬而爽朗;有感而产生愤怒之心的,发出的声音就粗犷而严厉;有感而产生崇敬之心的,发出的声音就亢直而廉正;有感而产生爱恋之心的,发出的声音就和悦而温柔。以上六种情感并不是人的本性,是感受事物而后发生的。因此先王十分注意能对人心产生影响的事物。所以用礼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做坏事。礼、乐、刑、政,它们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把社会治理好。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成文:意同“成方”,参见第节。
“是故”至“民困”:这几句话有三种读法:第一种是普通的读法,读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第二种是在安字、怨字、哀字下断读,在乐字、怒字、思字下再断读。第三种便是我们现在的读法。当以第三种读法较为合理。凡歌曲,都产生于人心。感情激动于心中,所以表现为音声。音声变化而成曲调,就叫做歌曲。所以太平时代的歌曲显得安详,用以表示对平和政治的欢乐。动乱时代的歌曲显得怨恨,用以表示对混乱政治的愤怒。亡国时候的歌曲显得悲哀,用以表示对人民困苦的忧思。音乐的道理,是和政治相通的。
宫为君 ,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 之音矣 。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 ,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宫:及下文的商、角、徵、羽,构成我国古代的五声音阶,依次相当于现代音乐简谱上的(do)、2(re)、3(mi)、5(suo)、6(lɑ)。
怗 :音zhān chì,敝败不和貌。
陂:倾。宫声为君,商声为臣,角声为民,徵声为事,羽声为物,这五声不发生混乱,就没有敝败不和的歌曲了。宫声乱了就显得荒散,象征着国君的骄横。商声乱了就显得倾颓,象征着官吏的堕落。角声乱了就显得忧愁,象征着人民的怨恨。徵声乱了就显得哀苦,象征着事役繁重。羽声乱了就显得危困,象征着财物匮乏。五声都发生混乱,互相陵越,就叫做“慢音”,要是这样,国家的灭亡就要不了多久了。
郑卫之音 ,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 ,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郑卫之音:是指春秋时期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孔子曾指斥“郑声淫”(靡曼淫秽),并提出要“放(舍弃)郑声”。
桑间濮上之音:桑间,地名,在濮阳(今属河南省)。濮上,濮水之上,传说亡国之音于此水出。据说殷纣王曾命一个名叫延的乐师作长夜靡靡之乐,殷纣亡国的时候,乐师延带着乐器投濮水而死。到春秋时候,晋国的乐师涓夜过此水,闻水中作此乐,便记录下来,后来便把这首乐曲演奏给晋平公听。晋平公的乐师旷没等他演奏完,就按着他的乐器说:“此亡国之音也,得此必于桑间濮上乎?纣之所由亡也。”郑卫一带的音乐,是乱世的音乐,类似于慢音。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的音乐,有这种音乐的国家一定政治荒散,民众流离,欺上行私成风而不可遏止。
- 天气潮湿衣服有霉味怎么办[图]
- 这首诗中的女子姓氏也已指出她是子仲家的女儿在白榆成荫柞木密植[图]
- 陶指陶渊明庶希望【评点】,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这诗是写春[图]
- 阳明说“子思的性、道、教都是从本原上说天命体现在人身上命便称[图]
- 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意谓即使人忠于实情但如果没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图]
- 原文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图]
- 粥 音zhān稠稀饭 音xiāo缣即一种双丝的细绢鲁穆公的母[图]
- 小子为何说这一段希奇事?只因有个人家也为内眷有些妒忌做出一场[图]
- 人世的生老病死也如同自然的新陈代谢畏惧老去和死亡就像害怕风霜[图]
- 精·彩·补·注工作生活两不误和诸葛亮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忙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