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补·注工作生活两不误和诸葛亮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忙于
精·彩·补·注
工作生活两不误
和诸葛亮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忙于政务不同,费祎却是一个工作生活两不误的人。按照裴松之选录的记载:费祎掌握蜀国军政大权的时期,虽然与魏、吴两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政务军务仍然十分繁杂,可费祎却是能力超乎常人、领悟力惊人、记忆力过人的政治家,他阅读史籍都是一目十行,却能朗朗上口,背诵无误。在处理国家大事的间隙,费要么接待宾客,大摆宴席,要么和友人以棋弈为乐,每次都能享尽欢乐却不耽误公事。后来董允做了尚书令后,也想效法费祎的所作所为,但坚持了不几天就耽误了大量的公事,董允这才感叹说:“人和人的能力是有差距的啊,费祎不是我赶得上的。”然后董允每天辛苦工作,再也没有一点空闲时间。
原文
先主立太子,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寮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匡救之力也。亮卒,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译文
先主册立太子,费祎与董允都做了舍人,升迁为庶子。后主刘禅即位后,任命费祎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返还,百官郡臣都到数十里外去迎接,这些人年纪和官位多数都比费祎高,而诸葛亮却特命费祎与他同车而行,由此众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诸葛亮考虑到刚南征归来,命费祎任昭信校尉出使东吴。孙权性格既滑稽,又幽默得没有拘束;诸葛恪和羊祜等都博学善辩,激辩屡起,诘难纷至;而费祎言辞和顺,语义笃实,据理以答,最未被屈。孙权由此对他十分器重,对他说:“您是天下间才德兼备的人,定会成为蜀国的肱股之臣,恐怕不能常来我们东吴了。”费祎返归蜀国后,升任侍中。诸葛亮挥军北驻汉中,请费祎为参军。费祎因奉命出使办事符合先主旨意,故而经常被派出使吴国。建兴八年(230),调任中护军,后又做了司马。时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之间相生憎恶,每当同坐便要发生争论,魏延有时举刀在杨仪面前挥舞比划,杨仪涕泪纵横。费祎常坐在他们之间,劝喻、开导、评辨是非,因此在诸葛亮在世之时,能够使魏延、杨仪各尽其才,这都是费祎从中匡正调解的功劳。诸葛亮死后,费祎做了后军师。不久,代蒋琬出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返回涪县,费祎迁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原文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釭。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至,敌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复领益州刺史。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侯。子承嗣,为黄门侍郎。承弟恭,尚公主。长女配太子璿为妃。
- 天气潮湿衣服有霉味怎么办[图]
- 这首诗中的女子姓氏也已指出她是子仲家的女儿在白榆成荫柞木密植[图]
- 陶指陶渊明庶希望【评点】,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这诗是写春[图]
- 阳明说“子思的性、道、教都是从本原上说天命体现在人身上命便称[图]
- 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意谓即使人忠于实情但如果没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图]
- 原文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图]
- 粥 音zhān稠稀饭 音xiāo缣即一种双丝的细绢鲁穆公的母[图]
- 小子为何说这一段希奇事?只因有个人家也为内眷有些妒忌做出一场[图]
- 人世的生老病死也如同自然的新陈代谢畏惧老去和死亡就像害怕风霜[图]
- 精·彩·补·注工作生活两不误和诸葛亮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忙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