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整庵罗钦顺(一四六五至一五四七)字允升江西太和人此信写于正
罗整庵:罗钦顺(一四六五至一五四七),字允升,江西太和人。此信写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在阳明平定宸濠反叛之后。罗当时任吏部右侍郎,其信见《罗整庵集》。罗获信后再答一信,阳明时已逝世。 整庵来信,见《困知记》(附录)卷五。 语见《论语·述而》。 参考“行不著”、“习不察”,见第73条注5。来信说:“见道固然难,但体道更难。道的确是不易明白的,而学的确不可不讲,恐怕不能安于自己的见解,便以为它就是
罗整庵:罗钦顺(一四六五至一五四七),字允升,江西太和人。此信写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在阳明平定宸濠反叛之后。罗当时任吏部右侍郎,其信见《罗整庵集》。罗获信后再答一信,阳明时已逝世。
整庵来信,见《困知记》(附录)卷五。
语见《论语·述而》。
参考“行不著”、“习不察”,见第73条注5。来信说:“见道固然难,但体道更难。道的确是不易明白的,而学的确不可不讲,恐怕不能安于自己的见解,便以为它就是最高准则了。”
……说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是孔子所忧虑的。但如今的学者稍能够背一些经典,通一些训诂,就都自认为是知学,不再有所谓讲学的追求,不是很可悲吗?道是必须体悟才能见到,并不是已经见道以后再加体道的工夫;道是必须学以后才能明,然而不是在讲学之外再寻求所谓明道的工夫。然而如今的讲学者分为两类,一是讲身心的学者,一是讲口耳的学者。讲口耳的学者,就是揣摩测度,追求学问的皮毛而已;而讲身心的学者,所言所行,都是从自己的心中真实流露出来的。知道这个,就会懂孔门的学问了。
赏析与点评
这段话是阳明在“讲学”问题上的一个典型观点。阳明首先明确地肯定“讲学”是孔子倡导的儒家传统,同时指出世儒以为“传习训诂”就是“知学”,而且以此为满足而不复“讲学”,这是很可悲的事情。这个说法显然是针对宋儒格物之学的批评,而阳明所主张的则是后一种“讲之以身心”的讲学。
122/173
下一篇:营养师资格证没毕业能考吗
延伸阅读:
- 天气潮湿衣服有霉味怎么办[图]
- 这首诗中的女子姓氏也已指出她是子仲家的女儿在白榆成荫柞木密植[图]
- 陶指陶渊明庶希望【评点】,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这诗是写春[图]
- 阳明说“子思的性、道、教都是从本原上说天命体现在人身上命便称[图]
- 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意谓即使人忠于实情但如果没有真诚的态度来对待[图]
- 原文十九年春正月始耕籍田南安赵衢、汉阳尹奉等讨超枭其妻子超奔[图]
- 粥 音zhān稠稀饭 音xiāo缣即一种双丝的细绢鲁穆公的母[图]
- 小子为何说这一段希奇事?只因有个人家也为内眷有些妒忌做出一场[图]
- 人世的生老病死也如同自然的新陈代谢畏惧老去和死亡就像害怕风霜[图]
- 精·彩·补·注工作生活两不误和诸葛亮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忙于[图]